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pla生产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pla生产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金发科技有pla吗?
有的。
金发科技2020年半年报中写到:公司建立了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从开发到工业化生产的完整流程,目前拥有生物降解聚酯合成产能6万吨,并配有专业生物降解塑料改性生产线,产品涵盖PBAT、PBS、PLA树脂及相关改性材料,全面覆盖了当前生物降解塑料的主流应用,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产品。
民国时期,从德国进口的15生榴弹炮,最后是怎么处理了?
我是《中国野战炮兵史》作者之一冯杰,我们这本书的封面就用了德国15榴的模型照片。我对国民***从德国进口的150毫米榴弹炮一直很感兴趣,早在2006年发表过一篇题为《怒吼:国军炮兵第10团32倍15榴抗战点滴》的文章,应该算是第一篇比较系统疏理国军德制15榴的小文。当然,今天回过头去看,拙文还存在一些错误,主要是当年没有掌握更多的文献档案。
国民***进口的德国15榴分为两种型号:32倍15榴、30倍15榴。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由于炮管的增长,射程可以达到15公里,后者是13公里。说起来啊,32倍15榴实际上是国民***“私人定制”。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15榴都是30倍,下单时南京提出一个特别条件,一定要能够打出15公里,因此加长了炮管。优点是射程提高了,但相应带来短板,避震簧容易断,不敢使用大药包射击。
抗战初期,24门32倍15榴编成炮兵第10团,24门30倍15榴编成炮兵第14团,后来互换装备,一直打到了抗战胜利。蒋介石视德国榴弹炮为宝贝,由于炮弹缺乏,补充不易,使用起来极为小心翼翼。之前有文献提到,淞沪会战撤退时,因为一座桥上事先埋了地雷,导致炮兵第10团无法过桥,忍痛把炮推入河中。这与事实不符,我查过一堆台北“国史馆”的炮兵档案,24门32倍15榴完好无损。互换装备之后,确有3门30倍15榴在武汉会战中受损,其余也都在。
抗战胜利,国共内战再起,德国15榴有些成为***战利品,有些成为国民***军江阴、吴淞要塞部队装备。1950年前后,***炮兵第7师尚有13门30倍15榴,后来去向不详。目前只知道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藏有一门32倍15榴,编号第117号。此外,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各藏有一门32倍15榴。
提起火炮,纵横就想到《亮剑》中二营长他娘的意大利炮,一炮打下平安格勒,创造中国战场转折。但是你想一想,如果在平安格勒会战中,李云龙的独立团没有这门意大利炮,结果将会是什么样的。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日两军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于轻武器上,纵横以前就对比过,单从制式***上,国军轻武器甚至比日军更先进一点,但是在中国战场上所表现出的情况却是,中国一触即溃,主要原因,实际上还是重火力的落后,如果中国的火炮强悍一点,或许抗日战争又会是一番景象。
然而,一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干预中国内战,开始对华***禁运,一直到1929年才解除,十年武器禁运对中国武器升级换代带来巨大的阻力,北伐胜利后,国民***完成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后就开始着手武器制式的统一,而武器制式的统一又在于军队编制的统一。
1932年4 月,国军制定“陆军师暂行编制表”,以步兵师为基本战略单位,在编制出现后,兵工署在1932 年6月3 日主持召开第一次制式兵器会议,开始着手制式武器的选定。
在***方面,本来没什么说的,参会代表针对***、轻重机枪的选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较量,代表们对***懂一点点,选择无非是在***用德械还是法械上,结果也没争出个一二三,但是最重要的火炮制式,却只有两天时间来进行简单的理论交流,实际上也大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当然,这些代表也都不是吃干饭的,很多都是留过洋,喝过洋墨水的,针对火炮还是有一定了解的,那就是在选定火炮的时候,一定要***用小口径的,追求轻型化和机动化。
当时的设想是,在师属炮兵营下设3 个炮兵连,按照平原和山地作战的不同需求分为野战炮兵连和山炮兵连,每连均装备4 门火炮。
这个编制国军也只是规划之中,并没有完全整编完成,德国军事顾问魏***尔却发现步兵师仍严重缺少重火力。1933 年就向蒋介石建议,应在新编各步兵师中设置师属炮兵团,以此来提升重火力。老蒋也是军人出身,大兵团战略作战能力虽然不足,不过毕竟还是上过前线,也知道火炮的重要性,但是火炮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没有钱,用什么***!
国军在德国购买的是32倍15公分重榴弹炮和30倍15公分重榴弹炮,以下简称15榴。
其实原本德国给中国的是30倍15榴,但是国军认为30倍的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30倍的15榴射程只有13公里,所以后来德国专门为中国设计了32倍口径的15榴弹炮,,这种32倍15榴最大拖拽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60千米,每分钟4发,射程可达15公里。
(32倍15公分重榴弹炮)
因为当时国军军队人数多,但是武器落后,远远达不到军队的匹配标准。其实早在1928年,德国派了一位鲍尔上校,来担任军事顾问,在这之后国军与德军才开始有了军事上的交流,国军的武器装备也随之得到提升。
(德军)
1934年便从德国购置了24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即德军FH-18型),20门37毫米战防炮(即德军Pak 35/36型)以及其他***若干。总价值高达1500万银元。
可是钱交好了,德军却迟迟不肯发货,直到两年后才交给国军,随后民国***就组建了***陆军摩托化重炮团,虽然比预期的晚了两年,但是这新购置的15榴却在以后的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待战的15榴)
可以说这批15榴是德军从牙缝里省下来给中国的,因为当时接受的中方人员明显发现这批15被用过,因为上面还有德军的***,德军也是刚刚装上,因为国军催的急,所以就发给中国先用。
如今有一门15榴存放在军博室外展馆(东区),据说是1949年在上海时获的,上面还有中方人员签收的记录。
另外还有一门15榴在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但是因为是露天陈列所以已经开始生锈,。
您好,我是迷彩派。感谢悟空邀请,由我来回答您这个问题。
您所提到的从民国时期从德国进口的十五生榴弹炮,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之间有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和克虏伯公司联合研制的一款150毫米口径榴弹炮。其型号为sFH 18-32型。该火炮有效射程15公里,最大射程20公里。***用32倍口径,长达4.8米的炮管。因此它也被成为三十二倍十五榴。其前身sFH 18榴弹炮在二战时期,德军的每一个师都会装备12门常规支援火炮,但是三十二倍十五榴在当时***手中却是一款轻易不使用的战略级武器。
1934年,国民***从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进口了第一批一共二十四门三十二倍十五榴。1936年运抵南京,随即国民***组建了一个炮兵第十团,装备改型火炮。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炮十团首先用三十二倍十五榴轰击日军阵地,拉开了淞沪会战序幕。炮弹命中日军海军司令部一带目标,造成了日军重大损失。后来因为淞沪前线吃紧,炮十团奉命后撤。在撤退途中发现在公路上埋设了大量的地雷。所以官兵不得不忍痛将八门火炮推入河中。1938年,3月。炮十团的一个营奉命携带两门三十二倍十五榴参加台儿庄战役。此战役中,三十二倍十五榴依靠射程优势打的日军晕头转向。1940年冬天,三十二倍十五榴又在潼关大显神威,它依靠着强大火力消灭了日军强大的炮兵部队,使得中国守军得以击溃日军,保住了潼关。因此,三十二倍十五榴被誉为潼关守护神。由于制空权在日本人手里,三十二倍十五榴被分散使用。后来在昆仑关战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都看到他大显神威。
二十四门三十二倍十五榴在八年的抗战中损失了一部分,有的在抗日战争后因为使用寿命将尽而不知所踪。再有就是被***部队缴获。已知目前仅现存两门三十二倍十五榴——一门位于辽沈战役纪念馆;一门位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pla生产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pla生产线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