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沈飞生产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沈飞生产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沈飞为什么在扬州建生产线?
沈飞需要借助江苏省人才和工业优势下江南,之所以选择扬州,那是因为这里有一家和航空领域紧密相关的晋商企业!
这就是扬州山西商会会长眭怀明先生创办的扬州峰明光电新材料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业生产铝合金、镁合金等有色合金砂型、金属型及低压铸造和熔模精密铸件及机械加工件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创新型企业,军工资质齐全的高科技企业
c919项目落户哪里了?
C919生产线或将落户这些城市:沈阳、山西、西安、南昌、浙江、成都。这些城市都有不同的优势,例如沈阳的重工老大哥和沈飞icon底子,山西的人力和地价优势,西安的战略安全和重工业实力,南昌的老航空城市底蕴和地理位置优势,浙江的民营经济icon和长三角地区优势,以及成都的土地和高校***。
目前,C919项目已经在上海开始生产。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C919项目是中国的首款自主研发的大型商用飞机,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就需要中央***的支持,并且是否能够落地也需要各方的合作和积极支持。
其次,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并且在航空领域有着较为雄厚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因此上海作为C919项目的生产基地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此外,上海还拥有良好的交通和物流体系,人才***丰富,***部门对于航空产业的发展也十分积极,这些条件也是上海成为C919项目生产基地的重要原因。
使用同样的发动机,沈飞和成飞设计的战机为何截然不同?
沈飞,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是1930年时,张学良修建的飞机场;1951年6月,正式创建被命名为国营112厂,由此开始仿制生产苏联米格系列战斗机,包括先期的米格-17φ,对应中国空军的歼-5;米格-19,对应歼-6;米格-21,则对应歼-7等。
此后,根据中俄签订的协议,沈飞即当时的国营112厂,引进生产线生产200架苏-27重型战斗机,其中第一批苏-27的机体全部由俄方提供,以后批次的机体逐步过渡到由根据俄转让的全套工艺文件自行制造,但俄方仍然提供全部200架战机所需的发动机、雷达以及电子设备、机载武器等。
在长达60余年的时间内,沈飞一直在邯郸学步,依样画葫芦地模仿苏联和俄罗斯的战斗机,独立研发的歼-8II战斗机,也是在歼-7基础上,放大机体将歼-8 原型机机头进气改成了两翼进气而已,依然强调高空高速,事实上就是一款前线截击机。
沈飞唯一具备独立知识产权的***用单座、双发、双垂尾,两侧布置大S弯进气道,并有内置弹舱的FC-31***战斗机,本国空军并未看上,只剩下外销一条路可走了,但数年以来只闻楼梯升,不见人下来。
说狗大户看中了,出手就是100架的订单;又说成了海四战斗机了,实际上都是空穴来风,FC-31***战斗机前景非常堪忧。
成飞,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58年,中国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出口主要基地、民机零部件重要制造商。
尽管成飞没有沈飞那般拥有国家的大量投入,但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后起之秀,却拿出了傲人的成绩单,在印巴冲突中名声鹊起的枭龙战斗机,就出自成飞之手,尽管冠以中巴联合研制,但已经解密枭龙战机的总设计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已经正式服役于空军的第4代***战斗机歼-20的总设计师杨伟院士。
需求不同,设计当然也就不同。
以歼八和米格21(歼七原准机)为例:
歼八最早的设计构想首见于1962年徐舜寿、黄志千、吴大观和叶正大共同署名向国防部第六研究院提交《关于设计什么飞机和发动机的意见》的报告。其中在第一部分提到:以米格-21为原准机,设计一种最大马赫数2.2-2.3,航程比米格-21加长一半左右,使用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起飞重量9-10吨级的歼击机。这是第一次提出量化的指标,对新机的要求已经超越了米格21。
1964年10月又在米格-21改进改型预备会议上指出,新机应以F-4、F-104、F-105和B-58为主要作战对象,并初步提出了最大马赫数2.2和实用升限20千米的指标。好,又加了码。
而根据这一时期11航校和空3师实际使用米格-21的经验(601所派出程映雪、宋文骢等人前去协助使用,并征集了不少意见),空军对新机的爬升率和航程也提出了比米格-21更高的要求。
总之,航程要加大一半左右,升限、最大速度也要提高(米格21升限是1万8,马赫数2.05;歼八是2万,马赫数2.2),但米格21的优点轻巧灵活却不能丢。
显然必须有足够的发动机推力啊,没足够大推力你怎么装更多的燃油,怎么飚出比米格21还高的速度和升限?OK,那就找发动机呗。折腾一圈发现只有米格21用的P11靠谱,自己想搞的大推力发动机连八字都没有一撇。so,只好用两台P11呗,国产化型号叫做涡喷7。
这样都2台发动机了,歼八当然和米格21就有差别了。
很多人都说沈飞抱着俄罗斯的苏-27技术不思进取只知道防止苏联、俄罗斯的技术,而成飞独立自主拥有自主的技术。但是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沈飞与成飞的产品风格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技术传承传承于国家战略布局。
沈飞的前身是张学良建造的机场,建国后改建为国营112厂。沈飞自建国以来就是我国航空工业的支柱,我国的第一架战斗机、第一架超音速战斗机都是沈飞是产品。其实沈飞一路走来都是在消化学习苏联的技术,从歼-5到歼-6再到歼-7最后到歼-8都是在防止苏联的产品后消化吸收的过程,例如歼-8战斗机,歼-8战斗机是技术源自歼-7是,而歼-7是米格-21的仿制版。
也就是说歼-8实际上是米格-21的远亲,从外形来看歼-8就是歼-7的发大版,而歼-8II的外形却与歼-8于歼-7和米格-21就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了。但是歼-8与苏联的苏-15非常相似,但是其实研制歼-8II时我国并没有获得苏-15的技术,而歼-8II与苏-15的外形类似的原因就是由于双方的研目标的基本产不多,使用的技术也差不多导致的。所以在中国最紧缺三代机是引进国产三代机的任务自然也落到了沈飞的头上。
而沈飞引进国产苏-27后在苏-27的基础上制造了歼-11,并在仿制和国产化的过程中基本吃透了苏-27的技术,歼-11可是使用国产的导弹发射架和导弹就说明了这一点。并且沈飞在苏-27的基础上还研制了歼-15和歼-16。
发动机并不能决定飞机的类型,发动机只是决定飞行的性能,而且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成飞近年来设计的飞机偏重于高速空战性能,沈飞近年来设计的飞机则是偏重于多用途能力的开发。
成飞设计的歼20和歼10都是高速性能卓越的战斗机,尤其是歼20,是纯粹的升力体加鸭翼的高性能布局。成飞的战斗机也偏重于极端的性能,比如在设计中敢于使用最新的DSI进气道技术,使用全动垂尾和可动鸭翼的设计,飞机的灵敏度大大提高,而且飞机的涡流系统非常复杂,光是歼20就有5个主要涡流产生器,飞机对复杂气流的使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沈飞则更加保守一些,这些年一直在苏霍伊飞机的老底子上进行改进。从当年进口了苏27SK战斗机开始,就开始利用这一优秀的平台进行多种改进尝试。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因为俄罗斯也是这么干的,俄罗斯在苏27的基础上搞出了苏30、苏34、苏35S,甚至运用其成熟技术搞出了苏57。这其实非常正常,因为一个优秀的平台设计,本来就值得在其基础上进行扩展。
沈飞利用苏27SK,先是仿制出歼11战斗机,也就是国产逆向仿制的苏27SK,然后改进更先进的国产航电系统,大量使用符合材料得到了歼11B,在中距离空战上性能大幅度提升,而且使用了国产的太行WS10A发动机,性能有所提升。随后是在歼11B基础上改进出舰载机歼15,又改进出双座型的歼16战斗机,本来还要改进出歼11D战斗机,但是最终没有批量服役。
也许许多人把研发飞机简单,只是一家飞机公司的公事,不管沈飞,还是成飞,他们两个之间进行对比,非要弄出谁来对谁对谁错,本质就是一种错误,不懂装懂。现代航空制造不是一家企业的事情,沈飞和成飞实际上只能算是项目牵头单位,而不是工作全包了,许多工作也需要依赖于别人来进行,这两家企业之间也有许多合作关系,并非两方互不往来,关于他们二者的风格与设计,人们一起想象成企业的风格,其实与那家企业没什么关系。
成飞与沈飞在许多人眼中是竞争性关系,其实它们更多是一种任务分工与合作关系。它们负责的任务不同,要求不一样。歼10与歼11,不是竞争关系,歼20与歼31也不是竞争关系。这几款战机实质走着不同的发展之路,要求与任务不同,直接决定它们的设计也一样。
不要以为成飞与沈飞的设计有什么不同,本质都是中国航空业的一部分,成果代表的是中国,而不是一家企业。
上世纪90年代成飞正在从事歼10的开发工作,沈飞同时担任苏27的仿制与消化工作,当成飞完成歼10的研发,投入批量生产时,沈飞也搞出了歼11,随后它们都开始下一代战机的研发,歼20与歼10比,完全风格相反的类型,歼31与歼11,也是一样是风格相反的类型。
这属于工作安排的问题,不是证明谁比谁强的问题,不管是成飞还是沈飞,都是中国航空的一部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沈飞生产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沈飞生产线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